【西方教育骗局,终于明白精英和普通人的残酷差别!】
#好文一起看看#
国人羡慕西方教育注重兴趣,快乐学习,对中国式教育表示无奈和鄙视。
你不知道的是:西方教育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
~~~~~~~~~~~~~~~~~~~~~~~~
01
“中国学生真是太苦了!”我的同学李女士总是发出这样的感慨。
她很心疼孩子,每当看到孩子写作业到很晚,总在鄙视国内教育,把分数看得很重;羡慕西方的教育,注重孩子兴趣培养,课业负担少,轻松快乐。
为了孩子将来,孩子上四年级时,她真的移民到英国了。
初到英国,李女士总爱晒孩子上学的情况,甚至包括下面这张课表:
课程科目多种多样,除了英语、数学、科学等“主课”外,还有各种兴趣课程和活动,作业负担很小,几乎全是阅读。
更让李女士高兴的是,学校管理放松,习惯鼓励,让孩子轻松了,笑容也多了。
但是,李女士后来渐渐不再晒“幸福”了......
~~~~~~~~~~~~~~~~~~~~~~~~
02
有次她回国探亲,我们问起孩子的情况,李女士苦不堪言。
刚到英国时,孩子没有学习负担,轻松快乐,她很欣慰,但是她慢慢觉得不对头了。
首先,孩子的数学能力下降,这点她倒能帮孩子补一下。可是孩子只看重兴趣,习惯了被鼓励,不注重自己弱点,比起以前懒了很多。
我说,培养学生的兴趣,这不正是我们教育所欠缺的嘛。
李女士无奈地说,孩子可要上私立中学,学校的学习难度和强度可不比国内差。再轻松下去,孩子会难以进入私立中学。我毕竟干金融的,数学太重要了,可是英国的公立学校对数学太不重视了,不行,我要把小孩转到私立小学,不能这样耽误小孩。
后来,她真就把孩子转到了私立学校,每年学费至少2万英镑(18万人民币),这还不算寄宿费。
孩子上了英国私立小学后,没有鼓励,直说缺点,他感到了和在中国同样的压力。唯一庆幸的是,他的数学成绩一直不错,可是别的成绩却惨不忍睹了。
原来,英国的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截然不同,私立学校课程要求很高,作业量很大,要求严,课外活动也不少,对学生进全面培养,这也让孩子感到时间更紧张。
要强的李女士开始给孩子各科的全面补习。开销增加了一大笔。
现在,李女士儿子如愿上了私立中学,学校规定考试中拿到6个A才能进入下阶段学习,否则就要转学。她再也不吐槽中国教育了,偶尔感慨,中国目前的教育还是公平的。
这时候,聪明的读者也许已经发现了一个可怕的现象:英国教育实现了阶级的固化以及分层。
~~~~~~~~~~~~~~~~~~~~~~~~
03
英国有两类学校,一类是公立学校,一类是私立学校。公立学校免学费;私立学校一年学费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普通人家很难负担得起。
两者在教学质量上天壤之别,公立学校自由散漫,私立学校管理严格、压力巨大,甚至比中国的某些重点中学还要残酷。
当然学生的前途也不一样。英国私立学校学生考上国外名牌大学的人数远远超过公立学校学生考上的人数。
英国社会80%的要职来自仅仅容纳英国7%人口的私立学校,1/3的国会众议院议员、半数的高级医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等。
公立学校是为穷人和移民孩子准备的,不要求掌握知识,不要求严谨,而是提倡快乐学习。
但当学生走向社会的时候,没有太多知识,他们大多只能从事底层工作,端个盘子,干点体力活。
所以,英国快乐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西方精英保持整个社会阶层稳定的手段。
在英国,孩子想要成才,就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课外辅导,更多金钱投入,西方教育实际上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平民的孩子永远是平民。
公立学校平民子弟如果真要跨越自己的阶层,只能靠天赋和运气。
值得庆幸的是,中国还是以公立学校为主,即便是重点小学、中学更多的是看分数,也不存在高昂的学费。
~~~~~~~~~~~~~~~~~~~~~~~~
04
当今的高考弊端众多,但有一点不能否认:在分数面前,所有的考生是平等的。
对于中国,美国的大学入学则是以推荐为主。
在美国,你想读名校,要么家庭有深厚的背景,要么就去上私立中学。
英国的精英孩子,压力也不比中国的小,名校流传着一个数字——4。即“4小时睡眠、4杯咖啡、GPA4.0”——要想获得满分的成绩,每天只睡4个小时,困了就喝4大杯咖啡。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表面上是方法的不同,其实质是教育定位上的不同。
中国的教育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阶梯,只要有个好分数,就可以上名校,改变命运。
而西方的教育则是一个分层机制,大众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从市场上另行购买教育,买不起的人则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孩子玩iPad,甚至还可以读书,教小朋友学习...真棒,对不对?
可是,你知道吗?乔布斯是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们用iPad的。
听起来是不是怪怪的?iPad之父居然不允许自己的孩子用iPad?感觉就像是毒贩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吸毒一样....
同样的,在硅谷,很多高科技公司的高层和工程师里面,开始流行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智能科技产品。
为什么在高科技领域工作的人反而不让自己的孩子接触科技:因为我们第一手看到了科技的危险。我亲眼看到了科技对我的影响,我不希望这些发生在我的孩子们身上。
很多儿童学家开始呼吁,如果我们在孩子们很小年龄的时候就让他们接触科技,也许会让他们陷入不完整,没有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人生。
在户外靠亲身接触学到的知识,毕竟是和从谷歌百度里面学到的知识性质非常不同。
也许乔布斯对于他的孩子们的态度是正确的。
美国和加拿大儿科组织表示,0-2岁的婴儿不应该接触科技,3-5岁的幼童每天应该接触不超过1小时,6-18岁的孩子应该限制在2小时以内。
另外,过多过早接触科技会造成成长迟缓。
多看电视和玩游戏还和肥胖直接有关。在家玩智能产品的孩子比一般孩子多30%是肥胖的。而30%的胖孩子会得糖尿病。
过度使用科技产品有可能增加孩子的抑郁症,焦虑和对科技产品变态的依赖。
多样的媒体内容会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孩子是无法学习的。
如果父母也对科技上瘾时,也会给孩子带来恶劣影响。没有和父母的亲密接触,孤独的孩子们就转向电子设备,更加造成了他们的上瘾。
最后,电子产品的辐射对于大脑和免疫系统正在成长的孩子们的影响远远大于大人。
也许,当iPad之父都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接触iPad的时候,我们真的应该想一想到底是为什么?
沙发,第一
板凳
您发得太迟了~~
谢谢老师。
电子产品的危害是无法想象得到的
谢谢老师
还是中国好
让人深思
我就想说:为什么要去对比呢?
中国教育的一点好处就在于社会阶级还没有完全固定之前你还能通过教育进入更高的阶层
值得深思.下一代的引导和教育责任好大.
666
这篇在公众号看过了
当时也是思考了不少。我以为有时候是人本身也有很大因素造成自己的平庸吧!总觉得二 八 定则的普遍规律很奇妙,绝大多数的我们活着活着就会以我们不易察觉的速度变得平凡或者平庸了。
- 刷新
- 返回顶部
共有帖子数13篇